FLEDGE的全名為First Locally-Executed Decision over Groups Experiment,它的來源為Google 隱私沙盒中提出的TURTLEDOVE方案 (Two Uncorrelated Requests, Then Locally-Executed Decision On Victory) 之第一次公測版,意指廣告競價(Bidding)將區分為兩個管道,並於Chrome瀏覽器下進行。
上述其實是非常難懂的一段說明,讓我們用一般民眾的語言解釋:
在目前Real time bidding的環境裡,參與競標的廣告技術公司會根據眾多管道傳來的數據,搭配手上客戶的需求,透過自家演算法運算出一個適當的價格出標,這樣的運作模式已持續多年。而因為隱私權意識崛起,這些被傳送的數據中,部分被認為涉及個人隱私,不該被當作公開訊息傳送,因而開始被重視與討論。
FLEDGE方案提出了將這些數據中,只要涉及個人行為的資料將被阻斷,並改用其他方式進行。
哪些資訊屬於個人化資訊呢?
例如:看過XX頁面、看過XX商品、加入XX進購物車、買過XX商品、按過XX按鈕…等。
而其他非個人化資訊,還是可以透過原本管道傳送給競標者,如:廣告版位位置、廣告版位大小…等。
既然阻斷了重要個人資訊,那廣告技術公司要怎麼出價呢?
每家公司在計算出價時,都會有自己一套專屬公式 (也可說是演算法),舉例:在30天內曾造訪就加1分、有”加入購物車”的行為就加3分…等,每家廠商的公式皆不相同且非常複雜,這也是各家公司的技術所在 – 如何出價出的精準。
FLEDGE方案中,提出了IG (interest Group)概念,他建議各公司把自己的「公式」,寫成IG規格並放進Chrome裡面。當有一位消費者上線後,因為Chrome擁有你的出價公式,因此可以根據你的”公式”代替你出價。如此一來,競標廠商不會得知消費者的個人化資訊,但仍可針對個人行為做廣告投遞。此方案也較適合給擁有豐富站內個人行為的廣告主使用,如大型電商。
要讓FLEDGE有效運行,需要非常大量技術支援,廣告技術公司須解析IG規格、調整演算法、處理與分類消費者在站內的行為並標籤化…等前置處理,因此在市場上較少被討論。
目前提到的三個解法,實際執行都還不太明朗,如果未雨綢繆想要先做些什麼,可以看看由FB提出的方案,這也是現階段唯一可以實作的方案。
Cookieless 方案四:C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