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零售媒體的全漏斗策略中取得成功,不僅僅只是針對某些特定指標進行優化而已。真正的全漏斗策略,需要一種能全面捕捉消費者旅程的衡量方法,從初次認識品牌到購買後的忠誠度建立,每個環節都不能忽略。
–
利用零售媒體 RMN 重新思考你的全漏斗行銷策略
–
當今的消費者在購物旅程中可以隨時進出,而在零售媒體這樣的渠道中,傳統的行銷方式已經難以跟上。全漏斗零售媒體一直以來都是討論的熱門話題,因為它被視為更能適應這種新市場現實的方法,但關於如何有效實施的具體指南卻相對稀少。在這份內容中,您將發現一個明確且可操作的全漏斗零售媒體框架,能夠在每個接觸點上有效吸引消費者,引導他們順暢地從一個階段進入下一階段,直至完成轉換目標。
零售媒體的全漏斗勝利方程式
這些年來,隨著數位商務的進步,越來越多品牌把零售媒體整合進全通路策略。每年都在調整方法,嘗試新的廣告格式、測試不同的投放位置,努力讓每個零售媒體平台發揮最大效益。
整體來說,成果相當不錯,廣告格式、投放位置和媒體網絡的使用也愈發熟練。然而,隨著競爭加劇,以及消費者越來越習慣在線上與線下渠道間切換,策略升級已成為當務之急。
「全漏斗方法」一直被視為最佳解決方案,能在消費者購物旅程的每個階段進行有效互動。但這種方法一直缺乏清晰的實施指引。許多專家都提到它是理想的終極方案,但鮮有具體操作建議。因此,這裡提出了 全漏斗零售媒體公式 – 一個清楚定義的方法,將分散的概念整理成結構化且實用的策略。
全漏斗不只是單純在每個階段都佔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要知道 什麼時候、怎麼做、在哪裡使用零售媒體工具 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透過精準操作,每次與消費者的互動都能推動他們一步步走向購買轉換並建立品牌忠誠度。無論是利用目標精準的贊助廣告觸及新客群,還是透過店內廣告促成購買,全漏斗零售媒體公式能幫助動態調整策略,讓成果清楚可見。
這篇文章提供實用的建議和真實案例,說明如何將全漏斗方法應用於不同需求。不是一份僵化的操作藍圖,而是一個靈活的指南,幫助更有效地規劃和優化策略。全漏斗零售媒體公式提供的見解,將成為在競爭中保持優勢並實現行銷目標的關鍵工具。
1. 進化你的行銷漏斗
行銷漏斗的概念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所以有些行銷人認為這個概念框架已經過時,在現今的數位跟全通路 (omni-channel) 行銷場景上有點不敷使用。然而其實這個框架還是很有價值,幫助行銷人解決一個常常讓人感到棘手的挑戰,就是「如何深入理解一群多樣化的消費者,並有效地設計出一套能觸及這些人的行銷方案。」
行銷漏斗之所以依然有效,是因為每個品牌的客群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 從未聽過你的品牌或對品牌了解很少的消費者
- 積極尋找產品或解決方案的消費者,而你的品牌可能提供他們需要的答案
- 活躍並且已準備好要購買的消費者
這三個消費者群體正好對應傳統行銷漏斗的結構。因此雖然對某些人來說這個模型可能略顯過時,但事實上對於用來理解品牌的受眾結構這點上還是相當合用。行銷的環境已經改變,因此漏斗的設計也必須跟著進化。在新的全漏斗方法中,首先需要重新定義漏斗各階段的角色,並結合零售媒體的精準功能:
漏斗前端 (Top-of-the-Funnel, TOFU)
傳統上,漏斗的頂部旨在推動大規模的品牌知名度,採取「撒網」的方式,試圖觸及越多人越好。然而,這種過於粗糙的方法需要轉變為利用零售媒體進行規模化的精準定位,既能提高知名度,又能最大化觸及範圍。
透過數據和先進的定位技術,可以確保零售媒體計畫在正確的時間接觸到正確的人群,實現更有意義的受眾互動。
漏斗中端 (Middle-of-the-Funnel, MOFU)
傳統上,中部漏斗的重點是培養消費者的考慮度,確保品牌在消費者評估選擇時持續保持曝光。但現代策略需要進一步發展,轉變為主動塑造消費者的決策標準。
這包括使用個性化訊息、動態廣告以及智慧定位,積極影響消費者的決策過程,將品牌定位為最優解。目標是在消費者最終做出購買決定時,自然而然地選擇你的產品,甚至不意識到他們的選擇過程已經被引導。
漏斗底端 (Bottom-of-the-Funnel, BOFU)
漏斗底部的消費者通常被視為最具價值的一群,理應獲得更多的廣告預算分配,因為他們已接近購買。然而,僅靠廣泛的優惠或折扣無法真正完成交易,這一階段需要像熟練的銷售員一樣靈活應對。
零售媒體強大的數據分群功能可以幫助精準打造針對性更強的相關優惠。例如,不要將所有價格敏感型的消費者視為一類,而是細分為經常尋找折扣者、忠誠的價值型購物者,或第一次對價格敏感的購物者,並針對每一群體提供量身定制的策略,讓交易水到渠成。
傳統行銷方法 vs 全漏斗零售媒體
下表說明了零售媒體策略傳統方法的局限性,並展示了全漏斗零售媒體公式如何重新定義現代動態行銷實踐中的每個面向。
–
–
為現代消費者設計的新型零售行銷漏斗
全漏斗零售媒體公式重新構想新的行銷漏斗,來適應新世代消費者旅程的複雜性。它幫助品牌突破僵局、一成不變的策略框架,改為採用靈活的方式,即時根據消費者行為進行策略調整。
透過從傳統的廣泛分群和固定策略,進化到精準定位與行為驅動的整體策略,零售媒體的全漏斗廣告策略確保能在消費者旅程的每個階段與潛在顧客接觸,引導他們從認識品牌和產品,流暢地進到轉換購買的階段。
這種靈活性也意味著曾經被認為專屬於某個漏斗階段的元素,現在可以更廣泛被應用。舉例來說,過去僅用於漏斗尾端的精準投放,如今也可以被運用在漏斗初期,藉由更精準的受眾行為分析「把網灑得更準」來更有效提升品牌印象。同時,前端的策略(例如品牌的影音形象廣告)也可以用於更接近銷售點的階段,來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好感度。
以上這樣的框架,能夠藉由更加一致、數據驅動的零售媒體策略,在漏斗的每個階段最大化廣告和行銷影響力,實現整體品牌價值和投資報酬的提升。
–
2. 全漏斗廣告格式的應用
在當今的零售媒體環境中,廣告格式的真正強大之處不僅在於它們的多功能性,而在於如何策略性地運用它們,讓消費者能順暢地從漏斗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全漏斗零售媒體公式重新定義了我們對廣告格式的認知。廣告格式不再被侷限於漏斗的某個特定階段,而是能夠在更動態、以情境為導向的方式中吸引並影響消費者。
當然,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會總結出一些被證實有效的組合,例如影音廣告在漏斗頂部非常有效。但全漏斗策略的真正意義在於不再局限於特定格式「應該」在哪裡使用的固定觀念,而是如何在何時、何地使用每種格式,將正確的訊息傳遞給正確的受眾,在正確的時刻發揮效果。
品牌贊助廣告 (Sponsored Ads)
贊助廣告格式常用於搜尋結果或產品頁中,以此突顯產品本身和品牌形象,並可以自然融入到購物體驗和流程中。由於這些廣告出現在關鍵決策點 (例如產品頁),因此在推動漏斗底部轉換方面非常有價值。結合品牌目標定位,品牌贊助廣告對於提升轉換率的效果一般來說會比較顯著。
不過其實贊助廣告在漏斗中間階段 (Middle-of-the-Funnel) 同樣可以發揮強大作用,特別是運用市場內 (in-market)、競品品牌或消費行為導向的受眾鎖定時。如果排除過去曾經購買過的群體,還有機會可以提升品牌新客戶的轉換,進一步促進整體收入增長。
但是有一點更令人意外,就是品牌贊助廣告也可以用來作為漏斗頂端的品牌曝光武器。透過零售平台消費趨勢、行為分析,將受眾以消費旅程的角度來區分,可以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和好感度,對後續的轉換絕對會起到有效的作用。
展示廣告 (Display Ads)
展示廣告以其視覺吸引力和多功能性著稱,能夠在消費者瀏覽網頁時吸引注意並保持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展示廣告的影響力很多時候取決於受眾目標的定位,而非單純只是格式問題,例如不同的受眾當身處不同購買階段時,展示廣告可以透過內容來因應需求,加上展示廣告製作的難度和時間要求較為低,是一種相當適合用在漏斗每一個階段的格式。
站內展示廣告 (On-site)
直接投放在零售商的平台上,主要因為距離購買點非常接近且與相費者的購買意圖高度相關,因此在推動轉換方面特別有效。
站外展示廣告 (Off-site)
適合用於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增加廣告觸及範圍來擴大潛在的消費者客群。尤其是在使用一些情境、場景化的目標設定時,這些站外廣告能夠在消費者喜愛的網站和內容中接觸他們並產生品牌印象,最終將他們引導回零售商的網站並讓他們產生消費行為 (例如瀏覽更多品牌的商品、加入購物車,甚至完成購買轉換)。
影音廣告 (Video Ads)
影音廣告 (包括數位影音、串流媒體和串流電視) 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數位廣告格式,可適用於漏斗的任何階段。影音廣告的特性和優勢包含豐富且有沉浸式的視覺體驗、聲音和動態效果,能幫助品牌更生動的講述故事、展示產品優勢或與觀眾建立情感連結。它們對於新產品或新品牌的上市尤為重要,能幫助建立市場佔有率並推動收入增長。
–
DSP 動態廣告 (Dynamic Ads)
透過 DSP (需求方平台) 的動態廣告能即時根據消費者行為和產品需求進行調整,提供符合個人需求的個人化內容。
站內投放 (On-site)
動態廣告能觸及零售商環境內不同的受眾群體,確保在正確的時刻將訊息精準傳遞給合適的消費者。
站外投放 (Off-site)
動態廣告在站外投放場景可以利用大量受眾的優勢,既擴大觸及範圍又能保持廣告內容和潛在消費者的關聯性。
動態廣告的獨特價值在於它會根據消費者的互動進行即時調整,提供一種量身打造的購物體驗,讓內容更加貼近受眾並且時機恰到好處。
在漏斗各階段吸引消費者
在零售媒體中,廣告格式的多樣性讓行銷人員能夠在漏斗的任何階段有效地吸引消費者。每種格式都有其獨特的優勢,透過策略性運用可以最大化滿足消費者在購物旅程中不同階段的特定需求。
所以關鍵在於,不要將任何格式侷限於特定的漏斗階段,而是了解每種格式的特性如何在各個階段影響並引導消費者前進。
–
3. 全漏斗零售媒體廣投放應用
在全漏斗零售媒體公式中,廣告投放的位置不再只是靜態的接觸點,而是推動消費者購物旅程的重要槓桿。無論是站內、站外、實體通路,還是串流電視/連網電視 (CTV) 的廣告版位,這些位置都扮演著品牌與消費者購買意圖之間的即時連結角色。
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建議先選定廣告投放的位置,再挑選適合的廣告格式。投放位置決定了品牌訊息何時、何地接觸消費者,但其真正的價值在於可以隨著消費者購物旅程靈活調整。這套公式強調的是情境的彈性,而非將廣告侷限於漏斗的某一階段,而是根據即時的數據洞察和消費者當下所在的位置,善用投放資源,發揮最大影響力。
隨著零售媒體不斷進化,如何在多種情境中發揮投放位置的最大效能,已成為成功的關鍵。不論消費者是在瀏覽網購平台、滑動社群媒體,還是漫步於實體商店的貨架間,這套公式確保品牌能在消費者最專注、最容易採取行動的時刻與其建立連結。
–
–
站內投放 (Online Placement)
零售媒體成功的基礎
站內投放是多數零售媒體策略的核心,直接整合於零售商的線上商店和行動應用程式中,能有效觸及已具購物意圖的消費者。常見的站內投放位置包括:
- 搜尋結果頁面 (Search Results Pages)
- 首頁橫幅廣告 (Homepage Banners)
- 產品詳情頁 (PDPs)
- 推薦小工具 (Recommendation Widgets)
- 類別頁面 (Category Pages)
- 搜尋網格廣告位置 (Search Grid Placements)
這些位置因其直觀性和便利性,讓行銷人員相當熟悉且操作得心應手。然而,這樣的熟悉感有時也會導致策略深度的不足。許多人僅遵循標準做法,而未充分挖掘站內投放在漏斗各階段的潛力。
事實上,站內投放位置的價值不容忽視——它們是零售媒體中的「黃金地段」,對於鞏固和擴大市場佔有率至關重要。為在競爭中佔據優勢,行銷人員應在預算分配和出價策略上採取更積極的態度。
若能策略性運用,站內投放位置可在品牌旅程的各階段發揮強大作用:從提高品牌認知度,到吸引消費者興趣,再到促進購物轉換。值得注意的是,零售網站的功能不僅限於促進轉換,它們也是消費者探索產品的起點,而最終的購買行為甚至可能發生在站外。
站外投放 (Offsite Placement)
將影響力延伸至零售商領域之外
站外投放位置讓零售媒體策略的觸及範圍超越零售商的自有平台,擴展到其他傳統上彼此獨立的渠道中:
- 展示廣告網路 Display Network Ads
- 社群商務廣告 Social Commerce Ads
- 付費搜尋廣告 Paid Search Ads
展示廣告網路 (Display Ad Network) :擴展品牌觸及潛力
展示廣告網路擁有大量廣告庫存,並具備極大的成長空間。行銷人員可以運用零售商的第一方數據,例如將消費者分群為「瀏覽過貨架的用戶」或「產品頁面訪客」,進行精準目標定位。這些數據信號能確保廣告在消費者瀏覽喜愛內容時觸及他們,例如部落格、新聞網站或娛樂平台,讓品牌始終處於消費者的視線範圍內。
此外,透過情境化目標設定,可以讓廣告出現在相關內容旁,例如:
- 電子產品廣告投放於科技網站
- 美妝產品廣告出現在美容部落格
- 戶外裝備廣告投放於登山網站
融合渠道,實現整體策略最大化
零售媒體成功模糊了傳統渠道之間的界線,讓站外渠道無縫融入整體策略。像是社群商務與付費搜尋廣告,雖然過去各自獨立運作,現在卻成為消費者旅程中的重要推動力。
行銷人員應平衡開放網路的廣告庫存與高品質庫存的應用場景,並建立理想的投放出版商清單,確保品牌出現在目標受眾活躍的平台上。同時,透過 PMP (私有交易市場) 協議爭取優質廣告版位。
店內數位廣告投放
融合實體與數位世界
店內數位投放位置將數位廣告的靈活性引入實體零售環境,成為零售媒體的新興領域。常見的店內數位廣告形式包括:
- 數位廣告看板 (Digital Signage)
- 數位貨架展示 (Digital Shelf Talkers)
- 數位結帳櫃檯廣告 (Digital Checkout Counter Displays)
- 應用程式內廣告 (In-App Advertising)
這些位置是實體購物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技術的發展,其數位化正重新定義品牌與消費者在實體環境中的互動方式。將數位的彈性與實體零售的即時性結合,讓品牌能夠在購買決策的關鍵時刻影響消費者行為。
連網電視 & 串流電視的廣告投放
零售媒體的未來戰場
連網電視 (CTV) 和串流電視 (STV) 投放代表了電視廣告的未來,將傳統電視的大規模觸及能力與數位廣告的精準性結合在一起。
主流廣告形式:
- 聯網電視廣告 (Connected TV Ads)
- 串流電視廣告 (Streaming TV Ads)
- 可購買影音廣告 (Shoppable TV Ads)
零售媒體數據(例如購買歷史和瀏覽行為)使 CTV/STV 廣告更具精準性,能顯著降低浪費並提高投資回報率 (ROI)。可購買廣告 (Shoppable Ads) 則進一步改變了電視廣告的互動方式,讓消費者無需離開螢幕即可從靈感轉化為實際購買行動。
為了優化廣告效果,行銷人員需專注於:
- 目標定位與頻次控制
- 跨平台觸及率衡量
- 品牌提升研究與成功指標的評估
- 隨著 CTV/STV 持續增長,這將成為零售媒體策略的基石之一。
投放位置運用的最佳實踐
策略性地多元化投放:專注於選擇符合全漏斗策略的投放位置,而非將資源分散在所有可用選項上。確定能最有效支持漏斗各階段的投放位置——例如提升初期品牌認知、培養消費者考慮度或推動購買轉換,並根據這些階段分配資源以實現最佳效果。
使用針對投放目標設計的廣告創意:要真正掌握投放位置的效用,需深入了解所有選項,包括目標設定、廣告格式選擇,以及每個投放位置可實現的創意形式。根據每個投放位置的特性量身定制廣告創意,確保你的訊息與消費者在特定情境下的需求相符,最大化投放位置的潛力。
建立清晰觀點並推動知識分享:針對每個投放位置形成明確的觀點,並在團隊間共享洞察力,是優化投放策略的關鍵。鼓勵不同團隊之間(如付費搜索、社群行銷、實體店行銷)的合作與知識分享,確保每位成員都了解在何時、何地及如何最有效地運用這些投放位置。
專注於投放效率:與其僅根據位置的能見度或潛在觸及範圍進行排序,更應集中在那些能高效實現行銷目標的位置上。這需要持續評估哪些投放位置在成本效益和對消費者旅程的影響上表現最佳,從而確保資源的合理配置並提升投資回報率。
–
4. 五個全面優化零售媒體成效評估的方法
想要在零售媒體的全漏斗策略中取得成功,不僅僅只是針對某些特定指標進行優化而已。
真正的全漏斗策略,需要一種能全面捕捉消費者旅程的衡量方法,從初次認識品牌到購買後的忠誠度建立,每個環節都不能忽略。
以下是行銷團隊需要採取的五個關鍵步驟,目的是用來重新調整零售媒體的衡量方式,讓策略更全面、更有效。這些原則將幫助品牌打造專屬框架,不僅符合業務目標,還能帶來長期的穩定成長。
步驟 1 – 沒有萬能公式:打造符合品牌需求的專屬方案
通常我們會以為有一套萬能的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品牌的零售媒體全漏斗策略,但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每個品牌都需要根據自己的產品組合、市場定位和客群,設計專屬的量化方式。所以不只是選對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設計一套能符合品牌業務目標,並隨需求成長而調整的策略。
成功的全漏斗量化還需要平衡「細緻數據」和「整體行為數據」。例如,細緻數據(像廣告 成效或特定客群的洞察)對優化廣告活動很重要,但這些數據需要搭配不同維度的行為數據 (如品牌知名度提升或廣告活動的整體投報率),才能同時達成短期戰術與長期戰略目標。
放棄標準化的現成方案,改為打造靈活且能隨行銷需求成長的量化框架,能幫助品牌更好地應對未來挑戰。
方向建議:
- 了解品牌的特殊需求,設計專屬的量化策略。
- 同時關注細緻數據(如廣告效能)和整體數據(如品牌提升),掌握全面視角。
- 尋找能提供靈活且客製化解決方案的技術合作夥伴。
步驟 2 – 增量效應:零售媒體全漏斗量化的黃金標準
在零售媒體的成效量化中,「增量效應」(Incrementality) 已成為黃金標準,原因在於零售商平台後端的消費者行為通常不是很透明。傳統的量化方法在這方面往往力不從心,而增量測試則能幫助行銷人員判斷媒體活動在這些封閉環境中實際帶來的額外銷售價值。
零售媒體具有獨特的挑戰 – 許多廣告曝光被忽視,還有大量轉換其實是自然發生的,並非因為廣告或是行銷活動的原因。增量測試的目的是區分真正能帶來額外銷售的廣告活動,清楚呈現廣告花費對成效真正的影響。關鍵點在於:有多少轉換是自然發生的?又有多少是額外創造的?特別是在廣告接近銷售點 (例如產品頁或品牌關鍵字搜尋) 的情況下,如何選擇「瀏覽曝光」和「點擊歸因」間的測量方式,仍是一項挑戰。更重要的是,大部分零售商並未提供足夠的工具來測試站內廣告的增量效應,這讓衡量變得更加困難。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要點是站內廣告對線下影響的量化。增量效應不僅可以呈現零售媒體如何影響隱藏的消費行為,還能使量化策略更加有把握,因為它不僅只是仰賴於 Cookie 來進行歸因。對於高層決策者來說,增量效應仍是評估零售媒體投資效益(ROI)的關鍵指標。
方向建議:
- 使用增量測試來評估零售媒體活動的真實影響。
- 分析各個活動對銷售的具體貢獻,避免在封閉的零售環境中出現過度歸因問題。
- 利用這些洞察優化零售媒體策略,並調整預算分配。
步驟 3 – 整合分散數據:打造完整且可持續的數據框架
零售媒體效果量化一大挑戰是數據過於分散。像是活動數據、零售商後端數據、第一方數據,以及銷售的分析數據,往往是彼此沒有串聯且獨立。要全面了解零售媒體全漏斗策略能提供的助益,就需要將這些不同的數據整合到一個單一框架中。
將分散在各處數據做整合不僅能提供完整的數據視角,還能讓你的數據評估策略在未來更具適應能力,能夠因應各種情況。在資料隱私法規日益嚴格,以及新零售媒體技術不斷出現的情況下,品牌需要靈活的量化系統來應對這些變化。當系統能有效整合新的數據來源後,量化不僅會變得更精準,還能在長期內保持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方向建議:
- 整合零售商後端數據、第一方數據與活動數據,建立統一的數據視角。
- 建立靈活的數據系統,能適應數據來源變化及隱私法規的需求。
- 確保數據基礎設施足夠強大,可因應新技術與市場需求的成長變化。
步驟 4 – 針對各階段設定指標:精準衡量每個階段的成功
在零售媒體的全漏斗策略中,因為各階段的目標不同,品牌需要避免使用統一的量化標準。舉例來說,把漏斗上層(TOFU)的品牌曝光活動與漏斗底層(BOFU)的轉換活動使用相同指標來衡量,會導致我們很難評估廣告內容、受眾及整體成效的表現,進而影響優化效果。每個漏斗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指標,對應整個消費者旅程中的不同角色和目的需求。
在漏斗的頂端 (TOFU),成功的指標通常包括觸及率、品牌曝光度和互動率。到了漏斗中段 (MOFU),則應該關注消費者的考量與意圖,例如加入購物車的比例或產品頁面的停留時間。最後,在漏斗底端 (BOFU),重點則會變成與轉換相關的指標,例如 ROAS (廣告支出回報率)、每次轉換成本,以及總體營收影響。
針對不同階段設定合適的指標,可以讓評估廣告和行銷活動更公平且精準,進一步提升消費者旅程的整體表現。
方向建議:
- 根據漏斗階段選擇對應的指標:TOFU (品牌曝光度)、MOFU (商品考慮)、BOFU (換)。
- 為每個活動設定清楚且合理的目標,並對應其所屬的漏斗階段。
- 定期檢視並優化各階段的漏斗表現,根據指標調整策略。
步驟 5 – 節奏掌控:持續測試與活動評估的平衡
要衡量全漏斗廣告策略的成效,品牌需要在「持續優化」與「活動結束後的深入評估」之間取得平衡。優秀的行銷人員會結合即時測試與檢視策略來優化正在進行中的活動,同時透過深入的活動層級評估,逐步提高策略的精準度。這兩種方法對於實現短期靈活性與長期成功同樣重要。
持續測試 可以幫助品牌即時調整創意內容、目標受眾或出價策略,以最大化活動的即時表現。而 活動層級評估 則從更宏觀的角度檢視活動整體表現,提供洞察以優化未來的策略。
透過平衡這兩種方式,品牌既能保持短期內的快速反應,也能在長期策略上不斷精進,確保穩定成長。
方向建議:
- 採用即時的「測試與學習」方法,持續優化活動表現。
- 在活動結束後進行深入評估,為長期策略挖掘更深層的洞察。
- 平衡持續測試與策略性活動評估,確保短期成果與長期增長兼顧。
與零售媒體的變化同行
零售媒體的環境不斷變化,這篇文章提供給大家一套完整的「全漏斗零售媒體策略」,但每個品牌或是廣告主需要了解的是,這並非一成不變的解決方案。在零售行業中要成功,就必須持續進步並靈活應對變化。這套策略的核心是「彈性」,讓你可以根據即時數據、消費者行為的改變,以及數位環境的轉變,靈活調整你的計劃。
全漏斗零售媒體重新定義了我們對每個漏斗階段的理解,但它最大的價值在於能夠「持續適應」消費者在每個階段的需求和變化,讓我們能夠以手邊豐富的行銷和廣告工具來應對。隨著零售行業在新平台、新技術和消費者趨勢的推動下不斷發展,你的零售媒體策略也必須同步進化。持續的成功需要不斷迭代,透過持續優化來應對新的挑戰並抓住新的機會。
–
聯繫宇匯了解更多零售媒體廣告,規劃更有效的廣告投放策略
透過宇匯 20 年以上所累積的豐富消費者行為數據,以及獨家專研的機器學習和 AI 投放技術,能幫客戶有效提升業績,同時降低廣告支出成本。
無論您是剛開始了解零售媒體廣告,或是正在尋找更有效的投放策略,都歡迎聯繫宇匯團隊。